奧斯卡提名不斷,卻因性丑聞被好萊塢封殺,如今直面爭議!
奧斯卡提名不斷,卻因性丑聞被好萊塢封殺,如今直面爭議!
影迷圈近日炸開了鍋,因為伍迪·艾倫出現在許知遠的《十三邀》訪談節(jié)目里。這是一次引人期待的相遇:一位是電影史上的“紐約名片”,另一位是中文世界中的“文化發(fā)問者”。然而,這次談話卻并未如觀眾所愿擦出耀眼的火花,更像是一杯溫吞的白開水。為什么?
伍迪·艾倫一直是一個復雜的人。他擁有無數個身份:導演、演員、脫口秀藝人、專欄作家、業(yè)余拳擊手……他是影壇中的異類,也是文化界的爭議人物。他的作品從哲學命題到知識分子自嘲無所不涉,在影迷心中,他既是紐約這座城市的象征,也是影像藝術的一種極致表達。
面對這樣的嘉賓,許知遠在節(jié)目一開場卻選擇了令人費解的評價:“伍迪·艾倫是小知識分子,他的電影不過是小品?!痹S知遠的言辭雖未惡意,但顯然有些刻板。他試圖將伍迪·艾倫簡化成一個“文化符號”,而忽略了伍迪·艾倫作為個體的復雜性和局限性。這種標簽化的視角,讓整個訪談失去了對個體的深刻挖掘。
伍迪·艾倫:天才還是平庸之輩?
從訪談內容看,許知遠的提問顯得保守甚至套路化。比如,他問伍迪·艾倫拍這么多電影的驅動力是什么?這種問題,伍迪·艾倫早在無數次采訪中回答過——“為了工作本身?!蔽榈喜⑽囱陲椬约旱那逍?,他坦言自己并不是伯格曼那樣的天才導演,只是一個盡力工作的人。
在這里,我們其實能看到伍迪·艾倫的矛盾。他并非不想成為嚴肅電影的創(chuàng)作者,而是深知自己的“天賦”所在。他擅長喜劇,擅長用自嘲和幽默抵抗生活的荒誕。這種務實的態(tài)度,讓他無數次選擇直面現實,也讓他的作品雖然缺少宏大敘事,卻常常觸碰到人性深處的柔軟。
然而,許知遠卻未能抓住這一點。訪談中,他并沒有追問伍迪為何放棄嚴肅電影,也沒有深入探討他的“清醒”對當下年輕人意味著什么。許知遠似乎被“知識分子”身份束縛住了,他試圖將訪談導向抽象的“文化意義”,卻遺憾地失去了對伍迪作為一個“人”的探究。
局外人還是清醒者?
在許知遠眼中,伍迪·艾倫是一個“局外人”,是紐約知識分子圈的旁觀者。然而,伍迪·艾倫真的是局外人嗎?顯然不是。他對紐約的愛與恨深深扎根于他的創(chuàng)作之中。他看透了這座城市的虛偽、浮躁,卻仍然擁抱它,甚至成為它的象征。
這種態(tài)度在他的電影《開羅紫玫瑰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。片中的女主角因為現實生活的苦難,只能躲進電影院尋找安慰,最終甚至穿越銀幕進入電影世界。這種“逃避現實”的主題,正是伍迪·艾倫對生活態(tài)度的寫照。他從未試圖成為一個完全置身事外的“局外人”,而是用清醒和幽默,將生活的荒誕轉化為電影中的一幕幕戲劇。
逃避現實,還是面對荒誕?
伍迪·艾倫的電影從不提供明確的答案。他的電影更像是一個避風港,為觀眾提供短暫的逃離現實的可能性。但這種“逃離”并非對生活的妥協(xié),而是一種面對荒誕的勇氣。他用幽默掩飾痛苦,用戲劇對抗無常。這種態(tài)度,或許比“知識分子式”的高談闊論更有力量。
許知遠在訪談中卻顯得步步退縮。他回避了關于伍迪·艾倫被好萊塢封殺的爭議,也未能深入探討伍迪對理想與現實的復雜關系。這種“回避”,不僅讓訪談變得索然無味,也讓觀眾錯過了一個真正了解伍迪·艾倫的機會。
總結:從遺憾中學到什么?
這場訪談的遺憾,或許在于許知遠自身的局限。他困于“知識分子”的身份,無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(qū)。伍迪·艾倫的清醒,與許知遠的猶豫,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盡管如此,我們仍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?;蛟S,生活本就沒有終極答案,只有在荒誕中尋找零星的樂趣。而伍迪·艾倫的電影,正是那份樂趣的源泉。對于觀眾而言,這或許已經足夠了。
相關資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